字体
关灯
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
第二百八十五章 密议(第2 / 2页)

上官莞点了下头,又望了望宁忆,方才说道:“官员这边没什么好说的,早就不满太后临朝训政,想要让太后尽早还政于小皇帝。若非太后是小皇帝的生母,疏不间亲,官员们把握不住小皇帝的态度,否则早就生起事来。至于所谓的后党,多是以宗室和宦官为主,太后是徐家的媳妇,老爷死了之后,老太太当家也是情理中事,所以宗室们无所谓太后主政还是皇帝主政,只要不损害宗室利益就行,宦官则是因为先帝遗诏的缘故,从天宝元年就效忠太后。这么多年下来,早已休戚与共,同进同退。”

说到这儿,上官莞顿了一下,放缓了语速:“现在的关键是儒门,这些官员多是儒门弟子,所以他们还在等待儒门的态度。”

李玄都把目光望向了宁忆,示意他说话。

宁忆斟酌着开口道:“儒门这边,隐士和大祭酒们已经达成共识,不过他们提出了一个要求,希望这次联手以他们为主。”

上官莞问道:“什么叫以他们为主?是让我们听他们的命令行事?”

“有紫府坐镇,他们还没有这样的胆子。”宁忆摇头道,“儒门的意思是,小皇帝主政后的朝局要由他们来安排,希望我们不要插手。”

上官莞皱起眉头:“我们不插手,全由着他们安排,那我们岂不是成了他们的打手?”

宁忆道:“儒门承诺,事后会敕封紫府为大真人,还会为四大臣平冤昭雪,便是封秦宗主为辽王,也不是不行。”

“儒门真是好算计!”上官莞冷哼一声,“都是口惠而实不至的空名头。难道他们不封师兄为大真人,师兄就不能执掌道门了?难道他们不封秦宗主为辽王,秦宗主就不是辽东之主了?难道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当年那个号令天下的儒门?”

宁忆道:“我也是这样认为的,所以没有答应这个条件。我觉得我们可以不插手庙堂之事,但儒门也不能用几个空名头便把我们糊弄过去。”

上官莞望向李玄都。

李玄都若有所思道:“漫天要价,坐地还钱。”

宁忆问道:“我们该怎样还价?”

李玄都道:“该怎么还就怎么还,不过不要撕破脸皮,最后可以迫于形势而不情不愿地答应下来,给儒门一颗定心丸。”

两人都有些惊疑,望着李玄都,等待他给出解释。

李玄都道:“古人自污,莫过于贪财好色。大将领军出征,临行前向皇帝索要田宅金银,当真是爱财贪财吗?不过是安皇帝之心罢了。我们与儒门讨价还价,是贪图儒门许诺的些许利益吗?同样是安儒门之心罢了。让儒门认为我们还是在意这座帝京城的,在意这座的庙堂。”

宁忆和上官莞已经有些明白了。

李玄都继续说道:“我们的意图很明确,就是分而破之,先联手儒门把太后除去,然后再专心对付儒门。在此之前,我们要安儒门之心。要知道儒门不是一个人,而是许多人,这些人可不是一条心。诚然,会有儒门中人看破我们的算计,有所防备,可只要我们能让大多数儒门中人不会起疑,那就足够了。”

上官莞的脸上有了笑意:“师兄所言极是,常言道:‘文无第一,武无第二’,读书之人难免自以为是,纵有一两人疾声高呼,其他人也只当是杞人忧天。”

宁忆赞同道:“当年金帐大军南下,其实早有迹象,可就在金帐大军攻入凉州的前一天,帝京朝堂上还有人在高呼议和。哪怕是金帐大军兵临西京城下,这些声音也没有完全消失。待到西京陷落,局势已经十分明显,还是有人自欺欺人,大唱主和调门。”

李玄都说道:“兵法上有围三缺一的说法,包围三面,敞开一面,预设伏兵,诱迫敌人出逃,将其歼灭于城外。说白了就是诱孤立之敌以突围,较单纯的攻坚战更能见效。这便是利用了守军的侥幸心理。”

“人都有侥幸心理,不真正到了绝境,不会孤注一掷。我们现在要让绝大部分儒门中人抱有侥幸心理,什么样的侥幸心理?就是‘李玄都只是为了报仇而无意与儒门为敌并争夺帝京’的侥幸心理,只要绝大多数人怀着这样的侥幸心理,再加上儒门内部没有真正能够一言九鼎的魁首人物,纵有一两个明眼人,那也无碍大局。”

上官莞和宁忆都笑了起来,上官莞道:“这便是了,七隐士老奸巨猾不假,多半也只是将信将疑,而不能十分肯定。他们不能肯定,底下的人自然要把事情往好处想,谁也不想平白无故步大祭酒王南霆的后尘。”

李玄都望向宁忆:“阁臣,你知道该怎么做了,还是保持平常心,不要刻意,不要做作。”

宁忆点头应下。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