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
关灯
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
第169章 羊毛军大衣(第2 / 2页)

公社的河工没有工钱,只管吃喝,出工的人在队里记工分。现在清理河道全靠人工,天气又冷,还是相当辛苦的。

队里一般都会拿出部分资金,补贴民工的生活,其实就是买些羊肉,打点散酒,给大家取暖驱寒。

出发前一天的晚上,一家人聚在舅姥爷家说话。舅姥爷吩咐舅姥姥:“你把我的军大衣找出来,给爱国带上。”

舅姥姥从家里挂衣服的木棍上,挑开外面的罩布,够下来一件羊毛的大衣,翻过来才看出来是绿军装大衣,颜色都泛黄了。

舅姥爷的军大衣是羊皮里子的,长长的羊毛结成缕,颜色也成了灰的。羊毛的衣服得挂在通风处,不然容易掉毛。

舅姥姥把大衣抖了几下,检查了一遍扣子,又重新叠好用包袱包上,然后递给了爱国舅舅。“拿着,早晚冷了好穿。”

爱国舅舅没接,“俺爹冬天身子怕冷,全靠这羊皮大衣取暖,我年轻轻的用不着。”

舅姥爷嘱咐他:“捎着吧,你也不小了,以后得注意身体,不然像我这样,老了后悔就晚了。”

舅姥姥把包袱递给了大舅妈,“红英,你给他拿回去,放到行李里。”

大舅妈接过来,对着大舅说:“你穿仔细点,别给咱爹弄坏了,这可没地方买去,咱爹还得靠它过冬那。”

爱国舅舅答了一句:“知道了。”声音有些低沉,听着是动了感情。

看到这里,悠悠想起来李保国要的军大衣。穿过来这么久,悠悠对现在的情况有了大体的了解。

据悠悠观察,现在人们对军装有着盲目的追崇,穿军装成了一种荣耀。对好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来说,也是一种理想。

军大衣,在北方的冬天既保暖,又令人陡生一种英武之气。在物资匮乏的年代,军大衣曾经是中国人最佳的防寒妙品。

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,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,既时髦又保暖的军大衣流行开来,成为一种时尚,这种风潮甚至延续到了九十年代。

出外是衣服,在家可以当被子,坐火车还可以当坐垫睡袋,成为农民工的工作服。

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,各地的武装部和军区附近,好多的军工产品门市应运而生,专营各种军工产品,人们可以随意购买军工产品,只不过是少了肩章。价格反而由高到低,八十年代初七十多元,二十世纪初降到了三十多元。

现在,冬天人们主要是穿棉衣,也有穿棉大衣的,一般是蓝色的斜纹棉布料。百货楼里的棉大衣卖价三十多,还得要布票。自己做的话就便宜些,二十多元就够了,不过得自备二斤棉花。

这个年代,绿色的军大衣备受人们的青睐,羊毛军大衣更加的珍贵,黑市上有卖军装的,军大衣基本上没有卖的,羊毛的军大衣根本没有。

军人一年发几套军装,可以节省下来给家里人穿。可军大衣只有一件,特别是羊毛的军大衣,只有特别岗位上的军人才有。

因此,军大衣只有退伍的军人,才能带回一件,还是穿了几年的军大衣。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