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了, 陈姨娘家中还有一位四哥, 她的父母双亲虽然年纪很大了, 但还在世, 身子骨尚且硬朗。
从镇上下船, 陈四哥带着侄儿们一同过来接他们, 赶了八辆大骡车, 把一行人连同行李都全部接上,这才往青山村而去。
到了村子里安顿,亲人相见之间又是一番热闹这不细述。
只说刘家众人在在村子里居住了几日, 刘父便决定一家人真正在此定居。
一来,陈家人在村子里已经是大户了,兄弟四人娶妻生子各自又分了家, 各自子女成婚后又再次分家, 已经形成了一个大家族。
因日子过得富足,各家又都有了各自的新房, 全是青砖瓦房不说, 面积也很大, 要不然也安置不下刘家众人。
他们在此定居, 有陈家作为依靠, 就不必担心太多。
二来, 村里的民风淳朴,基本都是些日常的鸡毛蒜皮之事,日子过得既热闹有生气, 也没那么多勾心斗角。
如此, 刘家人也就愿意在此定居了。
既然已经决定定居,那就得买地盖房什么的,总不能一直住在陈家里吧。
于是,刘范几兄弟就开始忙碌了起来,刘大奶奶等人也都开始跟村里人打听,这边的风俗如何等,免得到时候盖房买地还闹出笑话,那就不好了。
农家人的日子说忙碌,是真忙,一年到头似乎都没个停歇的时候,但要说不忙,有的时候也挺闲的。
正值农闲时候,刘家人盖房,村里的人都过来凑热闹了。人手也足,因此不过半月,刘家的房子也就盖好了,搬迁摆酒,闹腾了好几日,这才真正地完事儿。
刘父此次盖房,并没有盖一座大院子,一家人继续住一起,而是直接趁此机会分了家,买了一大片地,盖了七座院子,一排过去,也是很壮观了。
不过院子实际都不怎么大,农村嘛,什么一进二进,前院后院啥的,这里没那么多规矩。
只不过刘家人还是各自盖了两进大的院子。毕竟他们习惯了,一下子如这里的人那样,打开院门就是后院啥的,他们也受不了。于是就盖了两进,好歹是有个缓和的空间。
但实际的面积真是不算大,只是正常。
另外就是刘芳她现在跟陈姨娘住在了六哥刘莫那儿,并不是住在刘范家了。
倒不是刘夫人不愿意与陈姨娘同住,也不是刘范夫妻不愿意让她们住这儿,而是陈姨娘自己不乐意。
那陈姨娘不乐意,刘芳觉得大家住得也挺近的,也就跟着姨娘住一起了。
刘父与刘夫人自然是要跟长子刘范住一块儿,因而他们也就分开了。
有了新居,真正安定下来了。接下来就是各家该如何生活的事儿了。
刘父思前想后,他们家,也不会种地,就算是以后买了田地,也只能租给别人种。
虽然吧,他们私下里都藏了不少钱,买田也能买不少,到时候光是田租就足够他们生活的了。
但却不能让孩子们都闲着无事干不是?
所以,刘父就决定开个私塾。反正他们父子八人都是正经科考过,身上各有功名,就算不是官儿了,也还是文化人,给村里的孩子启蒙啥的,那是绰绰有余。
对此,刘范等人也都赞同,就是吧,七爷刘苼想要自己去镇上开个店铺,做生意。
刘父看他实在是不乐意当夫子,也就答应了:现在他们家,也讲究不了什么做商贾不好这些事了。
只要各人都能有事儿忙,以后的日子自然就会越来越好。
因刘家来的时间不巧,所以他们现在想买田地啥的,那是真没有。只能等着,以后再说。
刘苼去镇上开铺子这倒是可以马上做的,就是家里要开私塾,这就又要重新盖房了。
所幸,他们一家人呢,买了一座山头,房子也都基本盖在了这里,再往前面盖一座院子,也没什么。
当初还是刘芳觉得吧,他们一家人多,又是外来的,住在这里会比住村里更好一些。
因此他们才在村尾处,买了一座面积很大,却并不算高的荒山。
现在这座山还在请人开荒之中,要是以后没能买到田地啥的,这些荒地开出来,也能种点粮食。
况,刘芳可是把这地方都规划好了,一部分种果树,一部分种木料啥的,一部分就做梯田,养个几年就很好了。
这么大片地方,他们家好好弄,绝对能养活他们的。
私塾盖得不用太大,毕竟刘父他们暂时只是给孩子们启蒙,日后要是不够用了,那就再说。
这陆陆续续盖房,开荒啥的,加上日常生活,刘家人身上的银钱也越来越少了。
刘芳见此就把早前她绣好的一副百花图拿出来给刘范,让他拿去府城卖掉,换些银钱回来。
刘范看着手里的绣品,真是不知该说些什么好。
“四娘,你不必如此,家里还有钱呢。”
刘芳笑笑,他们家虽然已经远离京都,但这一路上,又招惹了不少事儿,现在真不适合太露财。就算他们手里有大把的钱,其实也不太敢拿出来花。
比如,刘夫人早就藏好的嫁妆以及整个刘家当初剩下的那些财产——
都换成了银票,藏在那些不起眼的粗布棉鞋里。现在还锁在箱子里,不敢动。
刘家最近买地盖房的钱,基本都是出自于当初送行的那些人送的银钱,以及之前商队给的一部分谢礼。
这还是刘芳拿出来,刘父才愿意暂时借用。
现在他们看刘芳又拿出这样一副绣品来,实在是心中惭愧。